《大河报》2018年4月27日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8-04/27/content_241591.htm
核心提示|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50多年来,人们不断赋予红旗渠精神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艰苦创业,开拓创新。多年来,地处红旗渠畔的安阳师范学院,始终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办学育人全过程,塑造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安师精神,营造了敢闯敢干、勇于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培养了安师人奔赴边疆、爱国奉献的优良品质。
溯源 安阳师院的发展也是一部“红旗史”
安阳师范学院位于甲骨文故乡、殷墟所在地、周易文化发祥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的安阳市,是河南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08年的彰德府安阳县师范传习所,于兵戈战火中艰难办学。1937年,日军侵占安阳,全县教育瘫痪,学校被迫停办。1939年,成立彰德县立师范学校,作为安阳唯一的中等师范,饱尝奴化教育之苦。在坎坷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追求进步、追求光明的传统,涌现出了“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优秀教师张鸿瑞,组织“安阳反帝大联盟”的刘梅村、何高民,建立地下印刷所、参与“上海救亡协会”的何幼琦,推进学生运动的史佩山、张庆云、韩冰如等革命志士。
从建校之初的兵戈战火、解放之后的曲折前进,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化雨、新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学校虽历尽坎坷,但自力更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办学精神却始终没变。
经过几任领导和几代安阳师院人的努力,安阳师院不断发展壮大,从建校之初仅有54名学生,到现在25000余名学生的办学规模;从当年狭小的办学空间,到现在近2000亩的美丽校园;从当初简单的办学格局,到现在硕士专业、65个本科专业、9大学科门类的学科群;从最初的几名教师到拥有在职教职工1300余人,其中教授近百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50余人;从科研基础薄弱到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在2017年《中国大学评价》教师学术水平排行榜中,安阳师范学院教师学术水平居全国第295位、河南省第10位,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在武书连2018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列第325名,较2017年上升47名,在入选河南高校中位列第13位……
“百年安师的发展史就是代代安师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奋斗史、创业史,它与红旗渠精神相连相通,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我们更要践行红旗渠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黑建敏告诉记者。
创业 安阳师院掀起创新创业浪潮
林州人民“重新安排河山”的英雄气概激励着一代代安师人不畏艰难、敢想敢干、勇于创新创业。近年来,安阳师范学院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引领,遴选传媒学院、经济学院、软件学院等6个学院成为创业教育二级学院,开设创业学院,每年开展以“创青春”为龙头的竞赛、培训、创业之星评选等活动,在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安阳师范学院涌现出一批创业典型。
史子阳是安阳师范学院2017届影视摄影与制作专业毕业生,大四那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一个栏目需要航拍手,栏目负责人主动向他抛出橄榄枝,并开出了优厚的条件。但他反复思考后,拒绝了这个工作。
“我想自己创业,出去闯一闯。”史子阳告诉记者。说起当初创业,史子阳感慨万分,那时自己没有资金,只好向家里求助,家里只拿出一部分,随后,他又在银行贷了一部分,才成立了一家传媒公司。
起初公司业务不多,公司员工工资支付成了问题,史子阳就一边出门谈合作拉业务,一边去一些大的传媒公司做兼职赚钱养公司。
除了资金问题外,一个新公司如何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了他最头疼的一件事,没有认可也就没有客户,为打开局面,史子阳铆足了劲。
一次偶然的机会,史子阳接到一个高速公路公司十周年宣传片业务,但由于是刚成立的公司,对方不敢轻易相信,于是就给了他们一个“小活儿”,让他们拍一段关于路政的宣传片。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史子阳和小伙伴跟随路政人员在大山里呆了三天,为了拍出精彩的镜头画面,他们匍匐在山坡上很长时间。
“底下是很深的山谷,山坡上还有很多碎石,随时有滑坡的危险,我当时就一心想把片子拍好,也没过多考虑安全问题。”史子阳告诉记者。
片子做出来以后被挂在了路政部门的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没想到立刻在网上蹿红,转发量达十万以上。而史子阳也成功签到了“大单”,并且名声渐起。现在,他的团队已经独立拍摄制作了多所高校和恒大城等多个企业的视频宣传片,参与制作了安阳市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相关宣传片等。
在安阳师范学院的创新创业大潮中,有从不顾条件艰苦选择做大学生村官,在滑县新区南关村组建远大轻钢结构有限公司、安阳市豫工农业机械有限公司,直接增加群众收入1500余万元,安排了300余人劳动就业,并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新型麦稻联合收割机配套秸秆打捆机样机的时东升;有由村主任助理到镇妇联主席助理、再到村支书,和村民一起出力流汗改变村貌,用妇女小额贴息贷款,在村里建起豆瓣酱厂,组织妇女走进村里远程教育课堂,利用网络帮助菜农寻找蔬菜销路,并发挥专业特长当起留守孩子们的“美术老师”的李晓洁;有不顾自身艰苦与困顿,在北京成立了全国首家“打工青年艺术团”,为民工义务演出,获得“来京务工人员文明之星”“北京市十大志愿者”“中国青年群英会杰出进城务工青年代表”“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等称号,被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杂志等媒体报道的音乐学院毕业生孙恒……他们不畏艰难,在创新创业中“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奉献 安师学子奔赴边疆砥砺青春
在安阳师院,“红旗渠精神”已渗透到每位学子的内心深处,它已内化为每一位安师人前行的坚实动力。秉承着这种精神,一批又一批安师学子奔赴边疆。
王亚楠是安阳师范学院2017届毕业生,毕业前夕,她们宿舍4姐妹一起报名参加“西部计划”,顺利通过选拔的她被分配到了新疆伊吾县。
“在伊吾县,就有近10名安阳师范学院的毕业生扎根在这里,当地‘伊吾星免费课业辅导班’也是我们发起的,经过我们安师人的努力,辅导班逐渐扩展到两个班几十名学生,我们也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王亚楠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80年代主动申请支边十多次,志在屋脊育新人的王岐到新世纪涌现出的西部计划“三姐妹”、“四兄弟”,在奔赴边疆奉献青春的路上,安阳师范学院涌现出一批典型:担任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法院书记员的志愿者杜伟坚持每月从1000元的生活补助中拿出200元捐赠当地贫困中学生,多年来从未间断;天生怕冷的2009届学生张燕芳放弃县委提供的优越岗位,选择了气温零下30摄氏度的帕米尔高原,筹建成立了焉耆县“花开之声”助残服务队;2005年冬,志愿者贺超峰在乌鲁木齐市牵头组织,使“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活动首次开展;2016年底,刚到哈密半年的王志豪同学荣获哈密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毛潇萍、姬莹莹、高玮玮三名学子被选为西部计划先进典型到全国50余所高校巡回宣讲……
“师兄师姐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我们更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尽己所能,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王亚楠说。
1981年和2012年,《光明日报》两次以头版头条报道了安师学子把个人理想与祖国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志愿接力扎根边疆的援边故事。2013年,《中国教育报》再次大篇幅报道。学校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等次项目办”,学校被确定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新疆专项重点招募高校”并荣获“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
“今天的安阳师院,正秉持‘进德修业、博学笃行’的校训和‘自强不息’的校风、‘至爱求真’的教风、‘知行合一’的学风,以红旗渠精神为引领,在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安阳师院党委书记纪多辙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