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2017年3月30日报道:
http://newpaper.dahe.cn/hnrb/html/2017-03/30/content_133098.htm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视这些学科,确保有人做、有传承。”
甲骨文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成系统的文字。加强甲骨文研究、做好甲骨文识别,对于保护、展示、传承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字、文化和文明,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源地,地处安阳的安阳师范学院继承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深化甲骨文研究,努力推动“绝学”发展。从1984年成立甲骨文与殷商文化研究室,30多年来,安阳师范学院始终将甲骨学研究作为学校特色常抓不懈,一代又一代安师人“甘坐冷板凳”,潜心甲骨研究,为将甲骨文研究由“绝学”变为“显学”做出了普通人的“大”贡献。
耄耋老人的甲骨情结
说起安阳师范学院的甲骨文研究,该校文学院退休老教授郭清萍老人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绕不开的人物。
关于郭清萍老人,我们听到过很多“生动形象”的描述:92岁高龄,“会用电脑分析甲骨文”“五年出了五本甲骨文研究专著”“会上网、会刷微博”“每天打字写书5个小时”……在他身上,充满了太多的“奇迹”和不可思议。
“退休后感觉没事干,我周围的人说,咱们作为土生土长的安阳人,应该了解一下自己这个城市的名片,了解一下咱们的由来。后来大家一致认为甲骨文就是最好的载体。”谈起自己和甲骨文最初的“缘分”,郭老言语里带着些许的“轻松”和幽默。就这样,他开始了解、学习甲骨文。
“60岁开始接触甲骨文,刚开始总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学不会,后来想明白了也放开了,自己不就是一个甲骨文爱好者嘛,不要把自己太当一回事儿。带着这样的轻松心态,没想到竟越学越深入,越学越感觉有意思。”
“到过安阳殷墟参观的游客,大多都希望自己可以拥有一片代表殷商文明、汉字之根的甲骨文作为收藏纪念。然而,甲骨文毕竟是馆藏之物,且数量有限,要想使其从博物馆中走出来,为群众所熟悉,仿刻甲骨文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
有了这个想法后,郭老开始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仿刻相关知识。后来,他从刻字工人那里了解到了摹刻,于是便“无师自通”地开始学习摹刻。“因此,我从甲骨文最基础的知识学起,向研究人员、刻字工等请教。”谈起自己学习摹刻技艺“入门”故事,郭老很是感慨。
谁也没有想到郭老这一刻就是20多年。在摹刻甲骨文的20多年里,郭老自创了一套刀法技巧,即翻刀与提按相结合、一笔三刀、笔笔有支点,在甲骨文仿刻界享有极高声誉。
“我是个甲骨文传播者,不是赚钱牟利的商人,我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安阳人了解自己生活的这块土地,让更多的‘平民百姓’了解甲骨文,实现与甲骨文这一国之瑰宝的近距离接触。”郭老师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的时间里,郭老给本科生讲过甲骨文课,义务培训了数百名社会甲骨文爱好者,甚至让许多不识字的大叔大妈都“自学成才”认识了100多个甲骨文。他的甲骨文摹刻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科技成果及工艺艺术奖项,部分作品流传到日本、韩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让无数人感受到了中华古文字的巨大,广受赞誉。
还原历史笔画的甲骨学“摆渡人”
韩江苏,安阳师范学院甲骨文研究领域又一个“传奇”人物。无论是在安阳师范学院,还是在甲骨文研究界,提及“韩江苏”,大家都会自然而然地把她和另外一个重要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甲骨文图文资料库”。
谈到开发“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的初衷,韩江苏说:“甲骨文发现百余年来,考辨研究成果丰富,但由于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检索起来始终困难。台湾成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先后都进行了尝试,但不是重文字,就是重图像,都不完满。能不能把图、文、字结合起来,开发一个既全面又便捷的信息化资料库?”
“想到就抓紧做,努力不留遗憾。”这是韩江苏对待科研工作的一贯态度。最终,在韩江苏的努力和学校的支持下,2001年,“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成立。经过两年多的梳理研究,构建图文库的理论框架逐渐形成。2004年,申报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功获批。
成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科研路上也总是“布满荆棘”。
课题虽然立项,但是后续工作的开展却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顺利。课题研究过程中,在解决经费、人力等问题后,韩江苏遇到了一个难题:初始阶段,主要任务是对权威资料进行扫描、裁切、编号,构建甲骨文图片库;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建立释文库;建立甲骨文原形文字库。前两项虽工程浩大,但尚能克服。可如何才能构建甲骨文原形文字库?经过一年多无数次失败后,韩江苏最终找到一项“笨办法”——把用抓图软件截取的图片放大500倍,再进行黑白翻转处理,最后用photoshop绘图程序对照甲骨文原形字,一笔一画地描写复原。用这个办法处理甲骨文字,每个字需用时30分钟左右,对研究人员的细致与耐心要求极高。课题组全体成员加班加点,历经三年拼搏,不但将前人整理出的4000多个甲骨文字头扩展到5249个,还整理复原了41832个甲骨文原形文字,大大充实了甲骨文字资源。
“一点一横的小差别,很可能反映出生活习俗、历史文化上的不同,包含着丰富的考古价值,不能轻易丢失。”“我们是在还原‘历史的笔画’。花了国家那么多钱,费了那么多功夫,如果不认真,做出个‘四不像’,那就愧对国家和人民。”韩江苏骨子里时刻透着自己的严谨、坚定与“骄傲”。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质量,其间,韩江苏及其课题组先后两次推倒已绘制文字另起炉灶,两次主动申请课题延期结项……
终于,2011年11月,“甲骨文图文资料库”迎来结项验收:屏幕上,一行行甲骨文整齐地排列,组成一个可视化查询界面。界面上,使用者可以快捷地检索到4万多个甲骨文原形文字的音形义,可以看到它的全部同字异形体、释文及刻有该文字的原始甲骨片。5位鉴定专家不约而同地将其评定为“优秀”等级,并一致认为“值得出版”。
目前,“韩江苏”们已经将《甲骨文三编》《甲骨文集义》等数十种权威甲骨文研究书册的精华甲骨材料和7万多张甲骨拓片聚集入库,只要轻点鼠标,输入现代汉字,相应不同写法的甲骨文,便会展示在计算机的屏幕上。
“我们坚持对图文库做进一步校勘和补充。至少要把原来文献中未收录的甲骨拓片和新发现的拓片补充进去。我觉得自己只是‘过渡’阶段的学人,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后来的研究者铺平道路,使他们可以‘踩’着我们的肩膀往上攀登。”谈到自己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韩江苏话语中充满谦虚。
误入“桃花源”的华丽舞者
“正宗”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却钟情甲骨文研究近20年;工科出身却屡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偶然”涉入甲骨文却成了这个领域“首屈一指”的专家,他就是被郭清萍老人亲切地称为“小老弟”的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刘永革教授。
“当时的情景至今我还记忆犹新。2000年的时候,历史与文博学院的韩江苏老师找到我,希望我能利用自己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她一起开展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相关课题的研究。”谈起自己和甲骨文的“结缘”,刘永革言语中充满感慨和感激。可以说,在此之前,他的科研与甲骨文没有任何交集。然而,他被韩江苏献身科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也感动于韩江苏对自己的信任,“作为身处殷商故地的一名学者,能用现代化技术为甲骨文研究出力,是责任,也是荣耀。”就这样,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进来,一做就是17年,或许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甲骨文研究这条“冷门”学科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甲骨文研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识别与释读。在迄今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能够明确破译出来的只有1500字左右,余下的3000多字,或音不可卒读,或义不可明喻,或形不可构造,考释难度非常大,传统考释方法效果非常不明显,甲骨文研究也进入了瓶颈期,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难题?
作为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甲骨文数字化平台研究小组的负责人,如何“为甲骨文研究插上数字化翅膀”、让甲骨文字“动起来”从一开始就成了刘永革研究的主要课题。2001年,他成为学校“甲骨文信息化课题组”的成员,2008年他申报的《基于甲骨文语料库的计算机辅助考释技术研究》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年来,刘永革一直在让甲骨文“绝学”数字化引擎的道路上默默耕耘。
经过辛苦努力,结合数字信息技术,刘永革及其团队创造性地把甲骨文字和难检字编码捆绑在一起,编制了甲骨文输入法、甲骨文图文资料库等甲骨文软件,使甲骨文“绝学”走出了研究室,也使得甲骨文爱好者和普通群众了解汉字、体验甲骨文字魅力成为现实。
目前该平台已经录入70000多条甲骨片资料,是目前国内外最大最全的甲骨文电子信息库。在电脑上可以输入甲骨文字,查找相应释义,还能查看该字多种写法的所有甲骨图片,这在以前是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如今在刘永革课题组人员的努力下已经变为现实。“甲骨文数字化平台为甲骨文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多方位研究手段,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这个可以提高甲骨学研究效率、普及甲骨学知识的平台,朝着‘一片甲骨惊天下’变成‘数字甲骨惊天下’的方向不断努力。”刘永革说。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蓬勃发展,刘永革又开始努力尝试在甲骨文研究方法上大胆创新,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应用到甲骨学研究中,2016年9月,他承担的“大数据、云平台支持下的甲骨文字考释研究”课题成功获批中宣部委托全国哲社规划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2016年12月,他担任负责人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实验室获批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党和国家对甲骨文研究的重视、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为我们下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无限可能,现在我们只有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不负科技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实现甲骨文研究从传统的‘文献查阅—经验积累—突发冥想的研究范式’到‘大数据分析—多源异构信息融合—机器学习和知识推理’的新的甲骨文研究范式的转变。”刘永革信心满满。
“除了郭清萍、韩江苏、刘永革,越来越多的安师人开始关注甲骨文研究、从事甲骨文研究。作为甲骨文故乡安阳的一所高等院校,未来,安阳师范学院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充分运用得天独厚的优势,立足本土文化,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甲骨文研究力度,使甲骨文研究成为学校的品牌,让甲骨学冷门不冷,代有传承。”谈到学校下一步的打算,安阳师范学院院长黑建敏说。